首先來簡單說一下我的家鄉(xiāng)山西懷仁縣,懷仁”之名取自“懷想仁人”,因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與晉王李克用相會于東城得名。隸屬于山西省朔州市,位于山西省北部、桑干河上游,地處山西省雁門關外、大同盆地中部。北距大同市37公里,南距朔州市96公里。總面積為1232平方公里,戶籍人口為33.2萬人。好了,回歸正題,來說下懷仁羊雜。再給大家看看圖片。誘惑你們一下......
所謂羊雜就是里面雜七雜八應有盡有。羊信。羊肝。羊肺等,不要覺得這是上不得桌的食物,它們各有各的功效,羊雜割為山西的一種地方小吃,在雁北一帶小有名氣據傳,山西人吃雜割始于元朝,雜割一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。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,路經曲沃縣時,其母莊圣太后染疾,曲沃名醫(yī)許國楨為其診治痊愈,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(yī)。許母韓氏善主廚,隨其子侍奉莊圣太后。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,棄下水甚感可惜,即將羊下水 拾回洗凈,煮熟,配以大蔥、辣椒吃,其味甚美。太后品嘗后,贊譽不止,即賜名“羊雜酪”。從此逐漸流傳,成為民間風味小吃。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(qū)叫法不同,吃法也有不同。有曲沃、太原、大同為代表的南、中、北三路做法,南路雜割(曲沃)講求水熬煮,原汁原湯,湯色乳白,其味醇香。制法大致是清洗、熬煮、 切配、對湯四步程序,工藝精細;中路(太原)雜割料全,熬煮、對湯時均加了蔥、姜、香菜澄,還有的加粉條、豆腐,另有一番風味;懷仁雜割的吃法和制法 均顯得粗獷,大鍋置火上,連湯帶料一鍋燴煮,把心、肺、肝、腸、血等撒上花椒、辣椒、鹽、大蒜、蔥、姜等作料,加上一些煮肉湯,做成“羊雜”,再加上粉條,吃起來美味可口、暖胃驅寒,隨食隨留,不拘形式。
不說了,我仿佛聞到了羊雜的香味,我要去煮一碗......對了,我平時沒有那么多時間做飯,我是直接買現成的,加粉條直接煮就可以了,我是從天貓大材地旗艦店買的,大家可以買去嘗嘗,和現做的沒啥區(qū)別的。
https://detail.tmall.com/item.htm?spm=a1z10.3-b.w4011-15972965909.41.ZPKla3&id=527635588494&rn=9af7c48260c7e779e835681495303b02&abbucket=17&skuId=3203715702828